中国的东风-31AG陆基导弹排名第八。这款导弹自1999年首飞,2017年才正式公开亮相,是东风-31的改进版。它的射程可达12000公里,能够搭载多枚分导核弹头,总当量可达到百万吨级。导弹的长度为16米,直径2米,重量为46吨,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,并具备公路或铁路机动发射的能力。其精度约为300米,由于具有较强的机动性,因此其生存能力也相对较高,不易被敌方先发制人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箭军已经部署了几十枚东风-31AG,用于加强中远程核威慑。
俄罗斯的RSM-56布拉瓦潜射导弹排在第七位。这款导弹于2004年开始试射,2018年正式服役,主要装备在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上。它的射程为9300公里,能够携带6至10枚核弹头,每枚当量为15万吨。导弹的长度为12米,直径2米,重量为36吨,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,精度约为250米。尽管最初试射时布拉瓦的失败率较高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布拉瓦已经逐渐稳定。俄罗斯海军依靠它来维持其海基核力量,目前大约有上百枚布拉瓦导弹在潜艇上待命。
美国的UGM-133A三叉戟II D5潜射导弹位列第六。这款导弹自1990年开始服役,主要装备在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上。射程为12000公里,能够携带8枚核弹头,每枚的当量为47.5万吨。导弹长13米,直径2米,重59吨,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,精度为90米。它配备了假目标干扰反导系统,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。美国海军目前有14艘潜艇携带此导弹,总数达数百枚。三叉戟II的服役寿命已经延长,预计将服役到2040年。
俄罗斯的R-29RMU2拉涅尔潜射导弹排名第五。这款导弹的首版于1986年投入使用,经过升级后,2014年重新装备俄罗斯的德尔塔级核潜艇。射程为11000公里,能够携带4到12枚核弹头,总当量达到百万吨级。导弹长15米,直径1.9米,重40吨,采用三级液体燃料推进。其精度控制在500米之内,尽管该导弹的技术较为老旧,但其可靠性依旧较高。俄罗斯在布拉瓦导弹面临技术难题时,仍继续使用拉涅尔导弹。目前,拉涅尔导弹正在逐步退役,但仍有几十枚在服役中。
中国的东风-5B陆基导弹排在第四位。这款导弹是东风-5的改进版,1981年首飞,2015年进行了B版升级。东风-5B的射程可达13000至15000公里,能够携带多枚分导核弹头,总当量达到数百万吨级。导弹的长度为32米,直径3.35米,重183吨,采用两级液体燃料推进,精度为300米。它通常部署在地下发射井中,生存能力较强。中国火箭军目前有几十枚东风-5B导弹,尽管主要是固定发射,但通过加固设施增强了生存能力。
俄罗斯的RS-24亚尔斯陆基导弹排在第三位。该导弹于2009年服役,是白杨-M的改进版本。射程为11000公里,能够携带4枚核弹头,每枚的当量为15到25万吨。导弹长21米,直径2米,重47吨,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,精度为150米。亚尔斯导弹具备较强的机动性,可以通过公路发射,因此生存能力较强。它还配备了隐身技术和抗干扰能力,具备较强的突防能力。目前,俄罗斯战略火箭军计划到2025年部署150枚亚尔斯导弹。
中国的东风-41陆基导弹排在第二位。自2012年首飞,2019年在阅兵中亮相,东风-41的射程可达14000至15000公里,能够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,总当量为百万吨级。导弹长22米,直径2.2米,重80吨,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。它具备公路机动能力,精度控制在100米以内。东风-41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和机动再入技术,能够有效避开敌方的反导拦截。目前,中国火箭军已开始部署东风-41导弹,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增加数量。
最终排名第一的,是俄罗斯的RS-28萨尔马特陆基导弹。该导弹于2018年首飞,2022年正式服役。萨尔马特的射程可达18000公里,能够携带10到15枚核弹头,每枚当量为75万吨,或者配备单枚2000万吨级的超级弹头。导弹的长度为35米,直径3米,重208吨,采用两级液体燃料推进,精度高达10米级。萨尔马特的威力极为强大,一枚导弹的爆炸范围足以摧毁大片区域,甚至可摧毁半个美国的面积。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已经拥有几枚萨尔马特导弹,并计划未来增加数量。
这些导弹的排名不是一成不变的,数据来源于2025年的军事报告,包括美国国防部和中国军力报告。通过这些导弹的排名可以看出,各国的核技术水平不断提升,威慑能力越来越强。总体而言,核导弹的威慑作用是主要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